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短周期类地行星形成机制
南京3月1日电 (杨颜慈)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一项最新研究中,发现太阳系外短周期类地行星的形成机制和轨道特征。由中国科学家季江徽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1日详细披露这一研究内容。
据季江徽介绍,短周期类地行星是指一类距离恒星很近、质量与地球相当的系外行星。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发现的3500多颗系外行星中,有十分之一以上是短周期类地行星。由于距恒星很近,它们的公转周期一般不超过50天左右。此次研究的类地行星,最短公转周期仅6-10天。
季江徽称,例如NASA(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)近期公布的“葫芦娃”行星系统TRAPPIST-1的七个行星就属于短周期类地行星,他们的公转周期在1.5天到20天之间。
根据本项研究,短周期类地行星形成可能有两种机制:一是原地“生长”,即质量较大的原行星盘经过长时间演化,原地形成这些行星;另一种可能是异地“迁徙”,即行星胚胎在行星盘中经历向内轨道迁移而形成,逐步靠近恒星。
编辑: 友情链接: 百姓资讯网 海南之窗 南方资讯 黑龙江在线 安徽都市 |